轉載:http://www.tahsda.org.tw/newsletters/?p=1531#.VGayqjSUc8o

腸病毒又來了(上)

一、什麼是腸病毒?

腸病毒是由一群性質相似的微小核糖核酸病毒(Picornavirus)所組成的病毒總稱,屬於RNA病毒,共有六十幾種病毒。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、6型B群克沙奇病毒、3型小兒麻痺病毒、31型伊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。腸病毒是因為感染人體時,主要會在腸道內繁殖而命名,有些家長以為腸病毒就會拉肚子是不對的。

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,其中大多數感染者(約50%~80%)並沒有症狀,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。有時候則會引起一些特殊的臨床表現,包括手足口病、疱疹性咽峽炎,急性出血性結膜炎,和少見的無菌性腦膜炎、病毒性腦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心肌炎、流行性肌肋痛、成人心包膜炎等,大家熟知的小兒麻痺病毒也是腸病毒的一種。

雖然有些腸病毒型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,很少有併發症。有些腸病毒型,發燒合併皮疹 (可引起嬰幼兒的病毒疹超過30種腸病毒型,因此有些嬰幼兒可能有兩三次發燒出疹的經驗),讓有些家長誤以為是玫瑰疹。

醫生一般會向病人解說,強調要注意重症(包含中樞神經受侵犯及肺水腫)前驅症狀,指的是有典型症狀的「手足口病」、「疱疹型咽峽炎」的腸病毒感染。尤其是腸病毒71型發生神經併發症的比率特別高,因此需多加注意。

有些家長一聽到醫生診斷幼兒是腸病毒的感染(疱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),就以為會像媒體所報導的重症不治或傷殘,驚恐萬分快哭出來。其實重症(包含中樞神經受侵犯及肺水腫)的合併症狀約幾千分之一,死亡率約十萬分之一至萬分之一。腸病毒幾年會有一次大流行,但是3歲以下小孩的抗體仍低,所以持續性的病毒監控仍很重要,尤其是腸病毒71 型。

腸病毒感染雖然整年都可能看得到,但夏、秋兩季是腸病毒的高峰期,一般疫情約在三月份逐漸上升,於五月底至六月中達到高峰,而後緩慢下降,到九月開學後,有一波小幅上升。

因為有不同病毒型可在同年流行,所以幼兒一年有可能得到兩三次腸病毒的感染(疱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)。

 

二、腸病毒的症狀有那些?

腸病毒典型常見症狀:

手口足病

發燒或微燒,手掌、腳掌、屁股 和膝蓋等部位零散不痛、不癢、不結痂、不結疤的小而呈長橢圓型淡紅斑疹或小水泡疹;口腔黏膜及舌頭,其次為軟顎、牙齦和嘴唇出現水泡潰瘍,而疼痛、厭食、流口水(小小孩)。

疱疹性咽峽炎

突發性發燒、嘔吐及咽峽處(只有口腔後半部)出現小水泡、或潰瘍; 厭食、流口水( 小小孩)。

嬰幼兒有些第一天只有發高燒輕微嘔吐,咽峽部可能是正常或有點紅暈水泡而已,到第2、3天才有明顯小水泡或潰瘍。因此有些家長不瞭解為什麼第一天看診的醫生沒看出來,其實在流行期,發燒幼童都應注意口腔變化的可能性。

因此醫生有時會請有懷疑腸病毒感染的小朋友次日回診檢查確定,或發燒小朋友回家抱怨喉嚨很痛、厭食流口水,可再請醫生看看喉嚨並檢查四肢、膝蓋及屁股。

※疹性咽峽炎常被誤以為是長牙

嬰兒發燒、厭奶、流口水增加,也應請醫生檢查寶寶的咽峽部,有無小水泡或潰瘍,因為疱疹性咽峽炎常被誤以為是長牙而忽略。

鑑別診斷疱疹齒齦舌炎

疱疹性咽峽炎,在口腔「後半部」咽峽位置出現小水泡或潰瘍,因類似疱疹表現,直譯為疱疹性,但有的專家建議直接稱咽峽炎而不加上疱疹性,因為當年翻譯時不知是腸病毒引起,一般人又容易與疱疹混淆,尤其兩者在初期症狀都很類似。如果牙齦紅腫,舌頭潰爛,口腔前部黏膜也有破洞,四肢無水泡,則是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齒齦舌炎,不是腸病毒,但可能會張口就流血,即早給予ZOVIRAX可有效防治疱疹齒齦舌炎變嚴重(健保一般是不會給付的),腸病毒引起的咽峽炎則無效。

觀察有無重症前驅症狀的變化

如果小孩子的活動力不錯、精神狀況很好,就可較放心觀察。但嚴重併發症大多以猝發型式突然出現,仍應小心,尤其是3歲以下的小朋友在皮膚上 (手掌、腳掌、口腔黏膜、屁股和膝蓋) 出現疹子的5天內。

※有下列情況需立刻就醫,儘速請醫師診查是否有少見的腦膜腦炎及心肌炎等。

①有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應即早就醫,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二至四天後出現。

②肌抽躍(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)。

③持續嘔吐。

④持續發燒、活動力降低、煩躁不安、意識變化、昏迷、頸部僵硬、肢體麻痺、抽搐、呼吸急促、全身無力、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。

 

三、腸病毒重症臨床分期

第一期:手足口病

症狀治療為主,如退燒、止痛、預防與治療脫水。腸病毒71型,大部份都會有手足口病,手腳會有疹子,如果病患為五歲以下幼童(高危險群),應該要提高警覺有無重症前驅症狀。

第二期:腦膜腦炎

第三A期:高血壓一肺水腫出血、自主神經失調

第三B期:低血壓;心臟衰竭

第四期:逐漸恢復,神經可能有嚴重後遺症

 

四、腸病毒的治療方式有那些?

腸病毒沒有特效藥,也沒有抗病毒的特殊藥物,一般只有以症狀治療為主,醫生會開給予退燒止痛的藥物為主。

因為小朋友常因為口腔的水泡及潰瘍疼痛,而不願意吃東西及喝水,有些家長愛兒心切要求自費的藥物,如噴喉嚨後部的藥物回家使用(健保是不給付的),治標雖然有幫助,但不能減少合併重症的機會。

※給小朋友多喝水,能喝什麼都可以,多休息。

注意口腔疼痛厭食的處理,為了補充生病小朋友的體力及避免脫水,應該鼓勵進食涼軟易吞時流質的食物,如給予涼稀飯、涼牛奶、布丁、豆花、冰淇淋(過敏氣喘不宜冰品)。

如果小朋友不吃不喝,尿少色深、哭沒有眼淚、口腔黏膜乾燥等脫水的現象時,可以到醫院打點滴補充水分來治療脫水。

 

作者: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詹前俊
出處:臺安醫訊第136期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豬頭老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